来源:界面 作者:张晓媚
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在持续减少对用户和司机的补贴,这给了其他对手比如Uber这个外来者机会。一个多月时间,Uber的用户和司机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疯涨。
现在,滴滴快的这两家合体却分开运营的公司想要联手干掉Uber,先从加入拼车市场做起。
快的旗下的“一号专车”4月2日对外宣布,和Uber“人民优步”类似的非营利性搭车服务“一号快车”正式上线,这是滴滴和快的合并后的第一个战略级产品。此外,界面新闻记者从多方得到消息,“滴滴拼车”也即将上线。
此前,有滴滴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,滴滴和快的的合作很大原因是“为了和Uber打仗”——他们看到了Uber的威胁,却没能及时把Uber“扼杀在摇篮里”。
Uber在2013年就进入中国,此前多局限于国外用户。去年8月,Uber推出“人民优步”,却仍然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中国用户的注意,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年春年后,Uber好像突然爆发了。
“去年还很少,现在每次打车,屏幕显示的车辆密集度非常高。”去年12年就加入人民优步的一位兼职司机顾隽华向界面新闻记者反映。
在一定程度上,Uber的小爆发得益于滴滴快的的疏忽。
滴滴和快的合并后,虽然双方都曾表示不会减少补贴,但过去的一个多月,据界面新闻记者观察,以上海为例,快的几乎取消了出租车券的发放,滴滴则完全取消了出租车券,双方专车券的额度也有所减少。
优惠减少不只在用户端。有多位司机向界面新闻记者抱怨,现在专车司机越来越不好当。据他们介绍,以前有每公里1.5元的“油补”,单数达到一定量也有奖励。现在,油补没了,单数奖励却只有很少人能拿到,“比例大概五分之一吧”。此外,滴滴专车对司机还有末位淘汰制。
“现在好多司机都投奔Uber了。”有杭州的专车司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。
和滴滴快的相反,Uber的人民优步上线以来一直以高额补贴的方式吸引司机加入——曾长时间高达3倍车费,现在也在1.5-3.5倍之间,当然拿到高额补贴需要达到一些特定条件。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,这些门槛包括接单率、高峰期接单数等等,这对于一个全职司机来说,并不那么困难。
最重要的是,今年春年过后,Uber还在全国多个城市大幅降价,这让本来单价就不高的人民优步价格远远低于出租车。口碑传播下,Uber的用户量也开始增长。
滴滴和快的终于开始有所行动。3月27号,在“一号专车”APP上出现了一号快车。和人民优步一样,一号快车标榜不收取平台费,并且以“拼车”为概念,这让它的价格可以比出租车更低。
按照滴滴快的方面的解释,一号快车的司机是“愿意分享、合乘出行”的私家车主,车辆是自有车辆,而非来自租赁公司,强调的也是乘客和司机双方“分担”用车成本。
“比如出租车30块钱的路程,一号快车只需要15-18块。”一号快车负责人叶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。同时,一号快车也要求车辆裸车价要在10万以上,车龄5年以下。这些要求也和人民优步类似,很明显在针对Uber。
叶耘表示,一号专车是针对商务人士和中高端用户,服务标准高,价位也高,与Uber的用户群体不一样。不过,他也表示两家“用户在很多场景会交叉”。
如今合成一家、分开运营着的滴滴快的并不会单打独斗。“滴滴也在酝酿‘滴滴拼车’。”有滴滴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透露,这个消息此前已在各个渠道流传多时。“滴滴拼车会和一号快车有所区别。”叶耘也从侧面向界面新闻记者证实了这个消息。
设置不同以争取不同场景的用户,避免正面冲突,这不论对于行业伙伴还是竞争对手都很好理解。对比曾经的“滴快之战”,“烧钱”对于刚刚上线的一号快车在所难免。不过,一号快车打算怎么烧、烧多少,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方案。“先把业务推出来,随后看市场需求和反应决定。”叶耘告诉界面新闻记者。
烧钱看来又成为了“拼车”业务无法回避的问题。多位“身兼数职”的司机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,如果没有高额补贴,他们也会退出Uber,因为“如果按现在的价格完全赚不到钱”。
事实上,Uber曾经也试着降过司机收入,降到应得车费的1.5倍,“那时候打开APP根本没车。”顾隽华告诉界面新闻记者。
对于这种看起来只是“赔本赚吆喝”的商业模式,行业公司们自有它们的变现逻辑。
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套路,都是先烧钱以低价赢得用户,跑马圈地,有流量就是有收入,这对于滴滴、快的还有Uber都同样适用。
此外,有滴滴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透露,广告业务也是他们的想象空间之一,“很多种形式,现在滴滴开屏广告一天就卖200万”。
叶耘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,广告业务快的和滴滴一直在做,但不是主要盈利点,“因为用户量大,价值还是很高的。”
(责任编辑:纵易网络)